top of page

3月總監的話


扶輪的變與不變(一)

  時光飛逝,2024年的PETS(下屆社長訓練會)在三月底舉行,記得去年2023年的PETS,前總監PDG Joe演講時,搬出了一隻玩具恐龍來強調扶輪需要改變,不改變就會像恐龍一樣,從世界消失。

     到底扶輪應否改變?要如何改變,才會變得更好?有哪些東西不應該改變,而需要繼續保留下來?

     這世界上唯一「不變」的就是「變」。國際扶輪119年以來,也一直隨著時代不同而做了許多的調整而改變。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適應潮流所帶來的諸多挑戰。

     改變有可能改得更好,也有可能面臨失敗,但當發現改得不好的時候,也會想辦法再改回來。

     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改變?我認為在扶輪世界裡有些事情是不會改變,或不太需要改變的,例如:

      1.扶輪的宗旨

      2.扶輪的核心價值

      3.扶輪的精神

      4.扶輪的禮儀

      5.扶輪的倫理

     實際上,我們常常陷入改變的迷思,因為沒有真正抓到重點,找出問題的根源,就急切的想要做出一些改變,反而沒達成更好的助益或影響,非常可惜。

    〔傳統〕,這個問題是最容易被挑戰,最容易被改變的;典章制度反較少被挑戰或改變。

     記得十年前我創洲美社的時候,提出了許多和母社雙溪社傳統不同的做法(例會從中午改為晚上、不穿西裝打領帶、不吃正式宴席),幾乎馬上得到母社的同意,那時沒有覺得這個同意,有多麽難得或有多麽珍貴;後來聽到有人想創社做一些改變,母社都不同意時,我才知道原來創新改變並不是理所當然的,改變很可能會遇到阻力。

     如果改變是對的,那接下來就是溝通的問題了。

     每個社的情況不同,社面臨的經營方法也會不一樣。記得幾年前曾經有社友提議,希望例會改為每月兩次,他認為如此則錢與時間得以花費降低些,因而方便較多的人來加入。

     實際上,我觀察到例會的次數和社的人數的多寡,並沒有絕對的關聯。往往例會次數多的社,社友人數反而比較多。兩次例會的人數(除了主題社以外),在傳統的扶輪社都沒有一個社超過50人甚而是40人。而人數30人以下的社幾乎都是兩次例會的社。

      顯然,企圖擴展社友人數的真正問題,並不在於例會的次數多寡,而是有無建立自己社的特色,讓社的氛圍變得更好,讓社的服務能更感動人心才是重點。

      所以,當我們想要改變時,需要徹底去思考:真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。

     也有前社長跟我反應,他們的社長沒遵照社的傳統來運作。我去了解後發現,有些社長堅持的傳統,往往是支微末節或表面儀式,例如一定要穿西裝打領帶嗎?一定要在五星級飯店辦例會嗎?這些無關價值、理念、扶輪精神的東西,反而有意無意間造成內部的磨擦。

     另一個問題:有些社的傳承會有漏接。例如社刊,傳統的扶輪社每週都會出版社刊,但現在有許多社已看不到社刊了。我認為,傳承的工作不僅是創社社長的責任,也是一些前社長們要負起的責任,並且很重要的一環會落在執秘的身上,他們需能精準掌握社的文化和傳統,才能更周延的維持傳統,比如head table 應該都製作桌牌,與會人員才知道要坐哪裡;我也還碰到過總監參加的社慶,並沒有安排Head Table的座位。可以沒有Head Table ,但如果有,就應該安排總監的位子才是。諸如此類,我猜想往往是當事者不懂,執秘也不懂,才會造成這種現象。

      所以如何吸引優秀執祕長駐社內,至為關鍵。假如執秘流動頻仍,傳承的工作會變得很難。

      最後,希望大家用更開放的心胸,更有彈性的態度,來尋找更妥切的方法來經營您們的社。

地區總監章金元 DG Michael


27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